2006年前的1406年,明朝永乐四年十一月,明成祖朱棣得知大将朱能在南征路上去世,非常伤心。他立刻下令追封朱能为“东平王”,还决定停止朝政五天以示哀悼。
明朝礼制里规定了辍朝制度,《明会典》上说:遇到特定情况,皇帝和大臣们得暂停上朝,以此来表示对重要事件的重视或哀悼。
明朝时,功臣过世通常只停朝一日悼念,特别受宠的大臣也仅按亲王礼遇停朝三日。但朱棣不但要给朱能封王,还要为他停朝五日,足见朱能在朱棣心中的非凡地位。
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时,丘福、朱能、张玉、陈亨四位将领功劳最大,被称为“靖难四公爵”。朱能虽排第二,但结局最好,他用生命换来家族11代荣耀,可惜朱家最终没能陪大明走到最后。
前三任尤为著名:朱升是朱元璋的智囊,提出“筑墙、积粮、缓称王”的策略。朱亮祖是勇猛战将,战功赫赫,被封永嘉侯。朱寿也是名将,洪武末年受封舳舻侯。朱潜、朱鼎在鄱阳湖战役中牺牲。
《明史》第一百四十五卷中记载:
朱能,怀远人,字士弘。他父亲朱亮跟随太祖渡江,立功升至燕山护卫副千户。朱能继承父职,在成祖藩邸任职,曾随军北伐,成功招降了元军太尉乃儿不花。
朱能,名叫士弘,老家在怀远。他老爸朱亮是淮西的老将,以前跟朱元璋打过江。大明建立后,朱亮被封为燕山护卫的副千户。
朱能于洪武三年出生,比朱棣小10岁。他自小随父住北平,长大后继承父业,进入燕王府。洪武二十三年,朱棣招降乃尔不花时,朱能也一同参与了行动。
《明史》里记载朱能的事迹说:他英勇善战,立下赫赫战功,深受皇帝器重。在多次征战中,他都表现出色,是明朝的一位杰出将领。
在诸位将领中,他年纪最小却骁勇善战,张玉则擅长谋略,皇帝非常倚重他们两人,视他们为自己的左膀右臂。
朱能在燕王的手下将领里年纪最小,但特别勇猛。朱能擅长打仗,张玉擅长出谋划策,他们俩是朱棣最信任和最得力的帮手。
朱棣的“靖难四公爵”里,丘福、张玉、陈亨都比他年长且入伍更早,但严格来说,朱棣最亲近的嫡系是朱能。
后来,张玉和丘福渐渐受到朱棣的信任,而陈亨因助朱棣攻占大宁,使其势力大增,所以陈亨也与丘福、张玉及朱棣三人并驾齐驱。
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起,四个月内,朱允炆削去周、代、湘、齐、岷五王,湘王自尽,其余贬为平民。宗室惶恐,燕王朱棣亦惧,经朱能、姚广孝劝说,决定起兵,暗中筹备。
王世贞在《弇州续稿》中称朱能为“靖难首功之臣”。这里的“首”不仅表示朱能是朱棣起兵时的老将,还指他和姚广孝在劝朱棣起兵时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六月时,朱允炆悄悄抓了燕王府的邓庸,严刑逼供下邓庸说朱棣早想造反。朱允炆震惊不已,密令北平官员张昺、谢贵和张信带兵捉拿朱棣,但张信背叛,偷偷告诉了朱棣。
朱棣找来了亲信姚广孝、张玉和朱能商量办法,决定让张玉和朱能带着800名卫士藏在燕王府。张昺和谢贵一来,他们就把两人杀了。靖难之役就此打响。
当燕兵起兵时,张玉带头与燕兵商议,决定杀掉张昺和谢贵,成功占领了北京的九座城门。
战争开始后,张玉、朱能、丘福立即带兵猛攻北平九门,八门很快被占领,只有西直门久攻不克。朱能得知后独自前往,恰遇朱棣派唐云劝降,两人合力,才攻下此门。
那时,朱允炆的亲信都指挥使马宣败给燕军,逃到蓟州想联合当地兵马反攻北平。朱棣派朱能领兵迎战,朱能率精锐骑兵迅速击败马宣,占领蓟州,并招降了遵化守军,北平周边全归燕王所有。
回看靖难之役,朱能始终是关键人物:劝朱棣起兵、反击张昺谢贵、控制北平都离不开他。优秀将领难得,后续大战中,朱能的作用愈发凸显。
尽管南军败退至滹沱河南,但仍有实力。张玉、丘福等将领主张勿追穷寇,唯独朱能展现勇猛,据《明史·朱能传》记载,他坚持追击。
朱能独自带领三十名勇士追击敌人到滹沱河,他们骑马高喊冲向敌军,数万敌军瞬间溃败,很多人被踩踏致死,最终有三千多人投降。
《答苏武书》里有句话这样说:“李陵的祖父李广将军,他的战功浩大无比,勇猛和忠义在三军中无人能及!”
朱能完全担得起这样的称赞!他的表现和成就,完全有资格让人这样评价他,这绝非过誉之词。
燕王组建了五支军队,并让都指挥张玉统领中军,朱能指挥左军……
战前,朱棣把军队分成五支,让张玉、朱能等五人分别带领。张玉率先冲向李景隆的主营,连破七营。朱能也奋勇杀敌,李景隆人多却不敌,南军很快败退。
第二年,朱棣与李景隆在白沟河再次激战。起初,朱棣处于下风,郭英预先设地雷炸毁前锋营,南军名将平安又偷袭其后营。但朱棣迅速调整,重新组织兵力应战。
张玉统率中路大军,朱能指挥左路军队,陈亨带领右路军队作为先锋,丘福率领骑兵随后跟进,整个部队包括马兵步兵共十多万人。
朱棣巧妙运用手下四大猛将,他分兵四路出击李景隆:张玉正面迎战,朱能和陈亨在两侧辅助,丘福则率领骑兵灵活机动,在后方随时支援。
在战场右翼,陈亨碰到了南军猛将平安,很快败下阵来,身受重伤撤退。这时,朱能挺身而出,冲到右翼,勇敢地与平安展开了对决。
平安和朱能与燕军交战,同样失败。随后他们的军队大乱,逃跑时的喊叫声如同雷鸣……燕军乘胜追击到营地,借着风势放火,烧毁了他们的营寨。
朱能猛烈进攻,平安连连败退,他身后的军队瞬间乱了阵脚,四处逃窜,喊叫声震耳欲聋。朱能带着燕军乘胜追击,最终大获全胜,凯旋而归。
朱棣赢得白河沟之战,虽有运气助力,但关键还是燕军上下一心,朱能等将领勇猛冲锋,奋力杀敌,这才是胜利的根本原因。
战后,南军损失惨重,李景隆独自骑马逃到德州。接着,张玉、朱能等人占领德州,李景隆又逃到济南。若非盛庸和铁铉坚守济南,靖难之役可能早就结束了。
朱能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刻是在东昌之战,但这场战役却成了朱棣心中永远的痛,让他倍感伤心。
东昌之战,是两军期待已久的决战。南军将领盛庸阻朱棣入城,率兵在城后布阵。朱棣亲自冲锋,盛庸故意放他入阵,随后命令全军包围朱棣。
就在这时,平安带着军队前来帮忙,朱棣立刻被敌军包围。朱能和张玉见状不妙,立刻冲进去救朱棣,但盛庸怎会轻易放过。包围圈越来越紧,两方士兵在战场上激烈交战,杀得昏天黑地。
朱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最终找到疲惫不堪的朱棣。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朱棣,又抢过另一匹马,为朱棣冲开一条生路。等朱棣安全返回,朱能已身中十多处伤。
人们常说,最大的功劳是救人性命,最无奈的困境是断绝粮草。朱能不顾生死救出朱棣,这让朱棣内心深受感动,永远铭记。
虽然朱棣有幸脱险,但遗憾的是,大将张玉在战场上英勇牺牲。他误以为朱棣还在阵中,不断冲杀寻找,结果遭到盛庸围堵,力战至死。
张玉和朱能都是朱棣的重要助手。张玉去世后,朱棣悲痛万分,更加看重朱能。加上老将陈亨因伤重去世,朱棣手下最厉害的将领,就只剩下丘福和朱能了。
当朱棣陷入困境时,朱能率大军及时赶到,燕军士气瞬间高涨,他们一鼓作气击败了盛庸。据《明史·朱能传》记载,确有此事。
谭渊阵亡后,燕军士气受挫。但朱能赶到战场,连续两次战斗均取得胜利,使得军队士气重新振作起来。
盛庸战败后,平安带兵前去支援,却又被朱能击败。朱能乘胜追击平安到真定,并接连攻占了常德、定州、衡水等地,势不可挡。
接连受挫后,将领们萌生退意,朱棣也拿不定主意。这时,朱能大声制止了大家,坚决不退。《明史》中有这样的记载。
燕军接连战败,将领们商量撤退,只有能紧握宝剑说:“汉高祖十次战斗九次失败,最终还是夺得天下。现在我们才刚开始胜利,遇到小挫折就回去,还能甘心臣服他人吗?”
朱能手持剑柄,对大家坚定地说:“刘邦十次打仗九次输,最后还是统一了天下。咱们之前连连胜利,现在遇到点困难就撤退,那不就只能低头认输了吗!”
朱能的鼓舞让众将士士气大增,对朱棣来说更是激励满满。朱棣因此铁了心,决定不再提及撤退,要勇往直前。
朱棣当上皇帝后,回想起朱能说过的话,心里特别感慨。他说:“朱能当时的话,真的让我很有触动,至今难以忘怀。”
帮助我成就大事业的人,是朱能!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这句话高度赞扬了朱能的功绩。若是没有朱能,朱棣可能会再次撤退,一旦南军恢复元气,想要成就大业就难了。
南京的朱允炆不信任徐辉祖,把他调回,说京城不能缺大将。朱棣打败南军,抓了平安,又去打泗州。南军沿河布阵,朱棣派丘福、朱能率敢死队渡河偷袭,两人虽人少但勇猛,最终助朱棣取胜。
朱棣攻占泗州后,渡过淮河,占领扬州,直捣京城。在浦口之战获胜后,他靠李景隆和朱橞的协助,攻入金川门,进驻南京。四日后,朱棣登基,成为明朝第三帝。
九月论功行赏,邱福排在甲申之后。他被授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称号,特进荣禄大夫、右柱国职位,任左军都督府左都督,封为成国公,享二千二百石俸禄及世袭铁券。
朱棣同时册封了四位公爵,分别是淇国公丘福、成国公朱能,还有追封的荣国公张玉和泾国公陈亨。在这些武将里,朱能仅次于丘福,堪称“靖难之变”的第二大功臣。
朱能本是燕王嫡系,他助燕王起兵,战场上奋勇杀敌,危难时拯救主公,鼓舞将士永不退缩,最终成为靖难之役的第二大功臣,展现了悍将的卓越风采。
《名山藏》这样评价: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众多名山的特色与内涵,内容详实且富有深度,是对名山文化的一次精彩呈现,读来令人收获颇丰。
张玉、朱能的功绩可与徐达、常遇春相比,而姚广孝的智慧则能与刘基媲美。但仔细探究他们的始终,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。
朱棣手下的张玉、朱能、姚广孝三人,实力可与朱元璋麾下的徐达、常遇春、刘伯温相提并论。特别是朱能,他在战场上摧城拔寨的表现,简直就像常遇春再世一样。
出发前,朱棣特地赶到龙江给朱能送行,朱能坚定地说:“我们定将听从您的命令,一次性彻底消灭敌人!”
永乐四年十月,朱能启程南下。仅仅一个月后,他就传来消息说已抵达广西。朱棣对侍臣感慨道:“朱能的能力我放心,就是怕他受不了南方的天气。”
半个月后,朱棣收到了张辅的紧急消息,说是朱能因无法适应南方的湿热环境,竟在军营中不幸去世了,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。
朱能英年早逝,年仅37岁,在南疆战场上陨落。朱棣悲痛万分,追封他为东平王,并停朝五日以示哀悼,赐予“武烈”谥号。(仁宗时期,朱能还被供奉在太庙中。)
《明史》里写了朱能的事儿:朱能这人特别勇猛善战,立下赫赫战功,深受朱元璋喜爱,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将领。
玉殁之后,军队中的大小事务都询问赵能。赵能身高八尺,性格雄毅豁达,在家孝顺友善。他虽身居高位,却从不仗势欺人,善待士兵。他去世时,许多将领和校尉都伤心落泪。
张玉牺牲后,朱棣在军中大小事务都问朱能。朱能身材高大,性情刚强且开朗,重情重义,善待士兵。封公爵后,他依然谦逊。朱能去世,将士们都悲痛欲绝。
昔日,北伐归来的常遇春39岁病逝;如今,南征途中的朱能37岁离世。大明两位战将,一北一南,英年早逝,令人深感惋惜。
朱能逝世后,儿子朱勇继承了成国公之位。正统十四年,明英宗亲自出征,朱勇担任先锋。土木堡之变中,他为保护明英宗朱祁镇英勇牺牲。后来,孙子朱仪作为第三代成国公,参与了北京保卫战,历经四朝,获赠太师。
朱辅作为第四代成国公,掌管中军都督府,并助明武宗平息宁王之乱。此后,成国公一族备受朝廷倚重,在明朝中后期,其地位仅次于张家和徐家,稳居勋贵前列。
嘉靖、隆庆时,第七代成国公朱希忠长期掌兵,39次代嘉靖祭天。他去世后获封定襄王,让成国公家族达到了新的辉煌。
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大军压境北京前,崇祯帝紧急召见成国公朱纯臣,让他带着秘密诏书辅佐太子。这是他对成国公最后的信任,可朱纯臣却在李自成攻城时开朝阳门投降,成了北京的叛徒。
朱纯臣满心期待能得到李自成的提拔,但李自成在发现崇祯留给他的秘密诏书后,依然决定下令处决朱纯臣。
朱纯臣背叛崇祯,也背叛了朱家11代先祖,他的下场毫不值得同情。可惜朱能一家,11代忠良,最终却与明朝一同走到了尽头。
南明时,小朝廷常给勋贵家族加封,但成国公朱家却是个例外,他们一直饱受骂名。
多年的辛劳像砍柴一样积累,却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。如果朱能的灵魂还在,看到后代这样,不知心里会怎么想。
《左传》里说,河流湖泊会容纳污水,深山草丛会隐藏病害,美玉也会藏着瑕疵,世间万物都不完美。
每个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,难以完美无缺。就像成国公朱家,任何家族都不可能代代都是英勇忠诚之辈,他们也不例外。
#深度好文计划#